人物简介
李庆芬,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我国断裂力学领域重要学者。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毕业后历经基层历练、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阶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工委基础研究课题,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曾任国际断裂力学学会中国代表、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她用一生践行哈军工精神,在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中书写了赤子报国的篇章。

一、军工岁月:严苛锤炼筑基业
1963年秋,当北国冰城的第一片枫叶染红时,李庆芬背着行囊步入哈军工的校园。这位来自北京的姑娘以优异成绩考入空军系航天发动机专业,成为该院第十一期学员中少有的女性面孔。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被誉为军事殿堂的高校,当时正以空前力度重塑中国军事教育格局。学院汇聚了153位教授,这一数字超过同期清华、北大两校教授数量之和;基础课教材选用标准冠绝全国,数学课程直接采用北京大学数学系原版教材,总学时更达到惊人的500小时。在 “工科按理科培养”的独特教育理念指导下,近乎严苛的学术锤炼,铸就了哈军工的育人传统。
“军工的纪律刻进骨子里。”哈军工既是学校也是军校,来到哈军工就是参军入伍。时隔半世纪,李庆芬仍能清晰复述当年的作息时间表:当尖利的哨声刺破拂晓的寂静,走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被褥叠成“豆腐块”、零下30℃的寒风开始3000米晨跑、用餐时长的秒表指针永远悬在头顶,从教室到宿舍的柏油路必须走出75厘米标准步幅,就连翻书声都要融进集体节奏。
严苛的学业考验接踵而至。期末考试时,副队长突查化学成绩,不及格者就地补考。李庆芬虽未掉队,却主动帮助学业薄弱的河南籍同窗补习。“军工教会我们:一人强不算强,集体强才是真强。”全班最终无一人留级,周末唯一的休息日也被用来集体自习。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锤炼出军工学子攻坚克难的韧劲。
二、基层砺志:山沟五年显担当
1968年冬,李庆芬与三十余名大学生被分配至吉林长白山区参与回龙山水电站建设,后又参与丰满水电站的泄洪洞工程建设。她的日常工作是背负二十余斤的钢钎攀爬脚手架,在混凝土坝体表面凿出均匀的糙面以便后续浇筑——这项需要高空作业与持续发力的任务,让同批的男技术员都暗自叫苦。当安全绳在结冰的钢筋上勒出深痕,北风卷着雪粒灌进工作服领口时,李庆芬却握着淬火钢钎,精准击打混凝土。
“军工训练给了我们硬骨头。”李庆芬坦言。工地上的清华学生因体力不支抱柱痛哭时,她却凭借严格的军训基础超额完成任务。军代表感慨:“军工出来的学生,扛得住!”五年间,她与108名因家庭背景被调整的清华学子同甘共苦,在荒山中践行“知识分子与劳动结合”的时代使命。这份乐观,正是军工精神在逆境中的闪光。
三、重返教坛:厚积薄发育英才
1973年,李庆芬调回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任教。面对陌生的《机械制图》课程,她毫无怨言:“组织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为提升教学质量,她将军工严谨作风带入课堂——每节课前反复试讲,板书误差精确到毫米。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岁的她以全省前26名的成绩通过首批公派留学英语考试,赴加拿大研修断裂力学。面对全英文教材与全新领域,军工打下的数学根基成为破局关键。“积分方程忘了?那就重推一遍!”深夜实验室里,她手写数百页公式,半年内攻克理论难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归国时,她带回一箱外文文献:“要让中国学术与世界同步。”
四、科研报国:国际舞台展锋芒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断裂力学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李庆芬带领团队昼夜攻关,提出创新理论,却因国内期刊审稿滞后,果断选择将研究成果寄到国外发表,引起学界关注。1978年,她被选为国际断裂力学学会中国代表,一直到退休时才卸任。

能够代表国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承担重要工作,李庆芬老师感到非常荣幸。特别是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她以大会主席身份在西安主持国际断裂力学会议。站在主席台上,她想起军工晨跑的哨声、山沟工地的钢钎声,更感责任重大:“站在这里,我代表的是中国学者” 。
五、桑榆未晚:薪火相传守初心
退休后,李庆芬依然活跃在科研与教育一线。担任黑龙江省政府参事期间,她积极建言献策;主编学科重点期刊,扶持青年学者;每周参加老教师合唱团,用歌声传递乐观精神。面对“00后”学生“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的提问,她笑道:“我们那代人,心里装的是‘国之大者’” 。
如今,八旬高龄的她仍坚持为青年学生开设讲座。报告厅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投影上的军工老照片:“看看这些眼睛里的光!那就是哈军工精神。”窗外,松花江的浪涛声声不息,仿佛在诉说一代代军工人薪火相传的赤子之心。
执笔:李唯一、刘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