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关心下一代

哈尔滨工程大学“读懂中国”征文——军工精神铭刻于心,矢志报国一生无悔

发布时间:2025-03-24  浏览次数:10

国家保密学院2022级本科生  牛泰宇

       刘大昕,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应用数学,那年哈军工仅招收了12名研究生,刘大昕便是其中之一。毕业后,刘大昕承担过多项国防科技的重点项目,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也因此获得了许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983年,刘大昕担任哈舶院计算机系系主任,后担任哈工程机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上百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从1964到现在,刘大昕在哈军工度过了六十个春秋,见证了从哈军工到哈工程的历史变迁,为学校和国家作出了许多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军工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两次“换装”

       当提起“在哈军工最难忘的经历”,刘大昕首先想到的,是在外人看来极为普通的两次“换装”经历。

       第一次是刚来到哈军工参加入伍训练时换军装。那时哈军工要求所有学员进行入伍训练,但对于刘大昕来说,“换军装”不仅仅是换一套衣服而已,“穿上军装,戴上领章、帽徽以后,就是军人,作为一个军人,就要应该有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我马上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所以在训练中,打靶、扔手榴弹,特别是高姿匍匐前进——穿着单裤在割完麦子的麦茬地里一点点向前爬——刘大昕都格外认真,在训练中锻炼军人应有的顽强精神和素质。

       第二次是1979年去英国留学时换西装。那年包括刘大昕在内的赴英留学生是国家派出的第一批,国家专门为他们定做了西服,这使刘大昕感觉到“出去留学就代表着国家的、我们中国人的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换上西装,使出身农村、自幼家境贫寒的刘大昕格外感慨,“感谢组织上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于是,留学结束后,刘大昕便匆匆回国,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为国家需要,投身计算机研究

       哈船院成立以后所承担的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718工程中的27分系统,这奠定了哈船院,以及现在的哈工程在“三海一核”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

       哈船院的计算机专业因27分系统而生,负责研制生产此系统中的一台计算机,刘大昕担任这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负责人。学了七年的数学专业,刘大昕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而且当时能够独立研制计算机——特别是军用计算机的高校很少,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于是他只能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计算机原理、编程器、穿孔、光电输入……计算机设备中元器件的筛选、老化测试、印制、焊接等等,当时这些都需要刘大昕他们一些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完成,另外,还要考虑计算机的防震、防潮、防盐污等,以保证计算机在恶劣环境下的计算能力。如此繁琐复杂,刘大昕并没有认为有什么困难,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无论如何都要完成!

       后来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奖励了每个人两个大茶缸,大家都很开心”,刘大昕讲到这里时笑了,那是因为为祖国做出贡献、看到国家发展而露出的自豪的笑。那时做研究不为奖金、不为职称,单纯为了国家能够发展,从而拥有更强的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底气,充满朝气、无惧千难万险的精神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几十年后的今天,只需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说话就能感受到他们那纯粹的心。

       国家的任务完成得很完美,不过,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277计算机的出海实验,再次提起,刘大昕还是会感到很遗憾。

       之后,刘大昕也承担了多项国防科技的重点项目,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身老心未老

       刘大昕在2007年办理了退休手续,直到2009年才真正放下手中的工作。

       退休后,刘大昕开始对哈军工的地理变迁感兴趣,于是详细整理了哈军工建立之初以及建立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之后内容又延伸到哈尔滨的历史地理,如马家沟、沙曼屯、兆麟小学、哈尔滨八区等等。平时刘大昕也经常会去学校中转转,拍一些学校的美景、看看校园中充满朝气的学生、和退休的同事一起打乒乓球。

       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是三十年的教师工作让他依然怀着一颗关心学生发展的心——当然,是在专业之外。他总会说:“年轻人要多读书,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我读的书不多,但是对我的影响十分大。”校图书馆馆长是他的学生,所以他经常会跟馆长提起“作为图书馆馆长,你可以为学生做很多有意义事情,要发挥你的优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刘大昕教授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但是当听到我们想要邀请他来做关于“军工精神”的讲座以启发学生时,他还是很开心地答应了——即使我们只是个无人问津的小社团。讲座时,刘大昕教授看着教室中的学生,双眼满是激动,讲完后更是激动地要落下泪来,“没有国家、没有哈军工,我是根本没有机会做这些事的,你们很幸运,处在更好的时代,学校为你们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以前我们梦寐以求的,现在就在大家面前啊!”

       讲座结束后,刘大昕教授在同学的搀扶下,从图书馆漫长的台阶上一步一步挪下去。西边快要落下的太阳被云遮住了一半,发黄的光斜着刺下来,照得空气中漂浮的尘埃清晰可见,照得所有人的影子映在台阶上、地面上,拉得很长。旁边的同学都行色匆匆,三步并作两步地爬上图书馆,奔向食堂、教学楼,唯有刘大昕教授的脚步显得无比沉重。这画面颇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但并不显苍凉。“江月年年望相似”,但“人生代代无穷已”,刘大昕教授在这里,见证了无数次日落月升,见证了一些楼倒下、另一些楼又建起,见证了很多成就从无到有,刘大昕教授在这里献出了他的一生,现在,艰巨的使命交到了我们这些行色匆匆、求知若渴的年轻一辈身上了,只不过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跟大科学家、院士们相比,我是很渺小的,但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事情,能够起到一点作用,还是感觉很骄傲、自豪!”也许刘大昕教授的故事并不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的故事一样惊天动地,但正是无数像这样看似“故事平平”的一辈人奉献了一生,才托起了中国发展的巨轮。


© 2021 哈尔滨工程大学离退休处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 邮编:150001 电话:0451- 82568519
管理维护:离退休处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