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普通的离退休工作人员,我经常看到离退休老同志们,在离退休之后或者还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或者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身边的人做着贡献。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甘愿为大家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享受着乐趣。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央颁布实施《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30周年。三十年来,老干部多彩的离退休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制度建立的优越性。耳濡目染,当我在面对这些离退休老同志时,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积极向上,那么的可敬可爱。在这些离退休老同志中,石凤歧书记和孔令荣书记这对夫妇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离退休之后仍然担任着多种职务,尽自己所能的为大家服务着。我经常听同事们提到他们,也经常在活动中心看到他们的身影,逐渐地在心里产生了好奇,想去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在知道了他们的一些事迹之后,我更加尊重、更加钦佩他们了。
离岗不离党 霞辉映党旗
石凤岐书记今年82岁了,于1990年6月离休,离休前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党总支书记。离休后在2003年任学校离退休人员党委离休第三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当年离休第三支部共有成员21人,现有成员18人(因疾病去世3人)。石书记所带领的支部党员组织纪律性很强,党员有事情要临时去外地,都要向石书记打个电话,请个假。从外地回来后,及时的向支部报到。有的党员个人有事情有问题都要咨询他,和他商量。在支部成员有病时,石书记都要亲自去家里看一看,特别是重病患者,他还要经常去探望。因病去世的党员同志,他都要去送上最后一程。有的支部成员的老伴因病去世了,他也要去探望一下家属,给家属带去慰问,让家属感到组织上的关心。石书记在家中休闲时,还常打电话给支部成员,经常问问他们最近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石书记离休之前担任系总支书记,离休之后仍然担任支部书记,真正做到了离岗不离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1996年,由石凤岐等人建立的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协会的会员虽然不多,但是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唱京戏的空间。不但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还使京剧艺术得到了发扬光大,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我国的国粹。在建立协会之初,即没乐器,又没琴师,在石书记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边学唱、边求助。在学校的支持下,渐渐地,京剧伴奏的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基本配齐,又在外面邀请了两位京胡琴师,这二位琴师不分春夏秋冬、晴风雪雨,常年为协会操琴伴奏,不计报酬。一次,其中一位琴师张延明生活一时出现困难,石书记和协会的其他会员们主动伸出了扶助之手,帮他度过了难关。他因工作腰部受伤,石书记带领会员为他问医送药,使他深受感动。正是这个团队成员的亲和力,和京剧爱好者们对京剧的追求,使得二位琴师为协会义务工作十几年。在学校离退休处组织的各种文艺汇演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广场歌会中、在“侨联会议”中、以及社区文艺演出中都有石书记所带领的团队的京剧节目。2002年12月,《黑龙江日报》和《新晚报》记者来校采访京剧爱好者协会,并相继做了报道。2003年,为庆祝“哈军工”50周年校庆,协会创作了京剧联唱《贺“哈军工”创建五十年》。迄今为止,哈尔滨工程大学京剧爱好者协会已经成立十六年了,在这期间,还有本校的一些大学生慕名而来学唱京戏,培养了年轻一代的京剧爱好者,使得我国的国粹艺术得到了传承。
石书记所带领的团队,不论是支部党员们,还是京剧会员们,都虚心好学、互相关爱、为人大度、助人为乐,身上体现出来的“哈军工”的优良传统作风,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团队活动建设好 歌唱和谐主旋律
孔令荣书记今年74岁,于1994年3月退休,她退休前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退休后任学校离退休人员党委退休干部第二支部的支部书记。她同老伴儿石书记一样,关心着所在支部的每一位党员,该支部在她的带领下,各项活动走在前列,2011年,被工信部授予“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孔书记除担任支部书记职务外,还担任团队长的职务,哈尔滨工程大学老年大学合唱队,在孔书记的带领下,办得有声有色,从最初的3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80多名会员。合唱队的学员平均年龄达到70岁了,但是大家每次都坚持来唱歌,风雨无阻。在这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和大家在课下交流,唠唠家常。孔书记和其它几位负责人为大家选歌学歌,歌曲即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选歌的原则是:要坚持具有时代特征,代表先进思想和文化方向,体现弘扬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主旋律,同时体现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每次遇到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合唱队的成员们都精心排练,认真演出。这十几年来,在学校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中,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活动中,都能看到孔书记她们带来的合唱节目。
我记得在去年建党九十周年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孔阿姨带领的合唱队被安排在第一个节目演出,当时80多人的合唱队排好队伍,在舞台旁边候场,时值盛夏,室内气温较高,通风不好,老同志们耐心的等待领导讲完话,上台演出,在整个候场的一个多小时里,老同志们队伍整齐,悄然无声。我在旁边观察着她们,她们的平均年龄都在70多岁了,这种认真严谨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上台演出时,银幕拉开,老同志们精神抖擞、服装整齐,歌声豪迈,台下响起了绵长不断的掌声。
孔令荣阿姨还兼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离退休处主办的《晚晴》杂志编委,每期都要投来稿件,她的稿件内容朴素又生动,展示了她所带领的团队,她所在的社区人的安乐祥和的晚年生活。
为社区同心献余热 创和谐比翼双飞
石书记和孔阿姨即是革命中的伙伴,又是生活中的伴侣。多年来,他们积极参加社区管理的工作,经常组织社区活动,帮助邻里解决生活困难。2005年,社区领导要筹备举办第一届邻居节的活动,因没有适合的场所很为难,石书记夫妇二人主动提出可以在他家里办“邻居节”。全楼道二十多户邻居在他们的提议下,集中在他家举行以邻居为核心的第一届家庭聚餐会,大家欢聚一堂,场面热闹,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一位住在七楼的邻居把家里的电子琴搬了下来,教大家唱《邻居之歌》,聚会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2006年6月,石凤岐书记又举办了第二次家庭聚会,楼道里的每一个家庭都有代表,有的全家都来了,他们在一起品尝美食,喝着美酒,唠着家常,唱着欢乐的《邻居之歌》,气氛热闹温馨。他们的努力为构建和谐邻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在的社区――文化家园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2006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同志在哈尔滨等地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家园社区,同社区居民亲切交谈。
石书记和老伴孔令荣都是热心的人。一次,楼下开食杂店的小王,在送货时不慎把脚扭伤了,他们看在眼里,记下了心里,给小王送去了消肿止痛的药品。有一天,他夫妇二人在上楼的时候,发现楼道保洁员感冒了,还在坚持打扫卫生,很受感动,就劝她要注意休息,并送去了治疗感冒的药。现在,全楼道的邻居见面都主动打招呼,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和谐音符奏响在楼道间。
2006年秋,石凤岐同志当选黑龙江省首届邻居节好邻居奖。石凤岐和老伴孔令荣双双荣获南岗区首批“好邻居”证书,他们家也荣获“南岗区五好文明家庭”称号。2008年,石凤岐、孔令荣一家被评为“哈尔滨和谐家庭”。2010年初,石凤岐夫妇二人响应社会的号召,积极参与“低碳生活”活动,为社会奉献爱心,在小区里积极宣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等。哈尔滨电视台记者专程对此事对二老进行了采访,并在哈尔滨电视台播放了这个节目。
2012年5月,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动全国,他们夫妇二人随同社区人员专程去哈尔滨医大一院看望了张丽莉同志,孔阿姨对采访的记者说,她的事迹我们很是感动,她的高尚精神值得我们教育界的每一个人去学习。
他们夫妇二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就像他们当年参加革命一样,总是走在困难的前头。他们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的心,在和谐社会的环境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给大家带来了健康,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精彩,他们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给了他们发展创造的空间,增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我工作的学校,在这些离退休人员队伍中,像石书记和孔书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有的还在工作岗位上工作,有的积极组织、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他们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却在平凡中彰显伟大。他与她并肩走过年轻,她与他相扶共享晚年;他们的余辉温暖着同龄人,他们的晚霞辉映着年轻人。